首页 > J1

《月朗星稀》2006-5_上海文化出版社_陈清泉

《月朗星稀》《月朗星稀》2006-5_上海文化出版社_陈清泉

《月朗星稀》

出版时间:2006-5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陈清泉
页数:441


《月朗星稀》内容概要[E]

中国电影走完了100年的历程,在作者的一生中有30年是在这个圈子中度过的。《月朗星稀》收集的七十多篇文章,记载着作者的圆梦之旅。全书共分良师益友、“牛棚”知交、怀念故人、文学园丁、文化之旅、影剧小议、故乡情结以及东鳞西爪八部分。

《月朗星稀》作者简介[E]

陈清泉,1930年1月生于江苏扬州。早年曾在公安、宣传、新闻、广播系统工作。1960年调入上海电影界,先后担任天马电影制片厂场记,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编辑、厂长助理,上海电影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上海市电影局副局长,上海电影总公司副总经理等职。1989年调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1993年任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月朗星稀》书籍目录[E]

写在卷首第一辑 良师益友“鸡窝里孵出金凤凰”的齐闻韶融艺术家与领导人为一体——我极其敬佩的张骏祥先生丁一,一位尽心尽责的好“班长”上影厂的“火车头”徐桑楚王苹——我心目中的好导演一对贤夫妇两个革命人——于伶与柏李电影界的一把“好剪刀”——剪辑 高手韦纯葆我的两位入门老师——王洁和张秀芳两把“铁算盘”——小记傅澄波和王祖耕“长脚”老沈和上海影城摄影棚内的幕后英雄第二辑 “牛棚”知交牛棚“闲人”卫禹平“电影皇帝”金焰为摄影事业奋斗了一生——记摄影大师黄绍芬隔离室中谈诗论道——从蒋君超说到白杨从“硬派小生”到“牛棚”硬汉——张伐所扮演的纷纭生命第三辑 怀念故人难忘夏公勉励情——我接触到的夏衍人人尊敬的老大哥——忆沈浮同志赵丹生命的最后时刻“双百”导演杨小仲美工师中的“魔术师”——张汉臣一位“多面手”——我所了解的傅超武“唯有江山古到今”——悼李凖老骥壮心——怀念吴永刚导演人间痛伤别斯人无见期——悼井上靖先生电影界难以忘却的好朋友——纪念林日顺先生逝世十周年艺坛双老浇灌艺术之花——应云卫与盖叫天第四辑 文学园丁“趁热打铁”的“王铁匠”“假洋鬼子”和“神枪手”干一行钻一行的老革命“电影宰相”李天济“儒雅小生”杨公敏两位“高产作家”“二哥”王火和“外国八路”第五辑 文化之旅深情厚谊——初访狮城有感赴美考察散记(一)旧金山风情(二)近看好莱坞(三)一座沙漠中的城市(四)俯视自由女神上海群星熠熠生辉——记新加坡的访问演出东欧三国之行(一)贝尔格莱德掠影(二)布达佩斯印象(三)柏林见闻数重云外树不隔眼中人——难忘的中日文化交流之旅(一)在中岛健藏先生墓前(二)吉永小百合和尾崎秀树(三)文化交流的小使者(四)在井上靖家作客(五)“我爱中国”(六)“心随空海长安远”(七)亲尝茶道(八)扬州薰风伴鉴真(九)播撒友好种子的人流长难竭根深难朽(一)逛宫岛听雅乐(二)日本料理的文化气息(三)冲绳的古典舞蹈及其他(四)东京“城隍庙”“天使”的歌声醉人的乡情——上海少女合唱团在台湾(一)“闻歌忆乡情”(二)“天使般的声音”(三)同行们的交流(四)打开心灵的闸门第六辑 影剧小议电影中的人物关系浅谈电影的细节运用宋薇这个人给八亿农民办了一件好事打簧表的艺术生命力美国电影的爱国主义一部十分耐看的好片——说说《激情燃烧的岁月》荧屏上吹来清新的风兴奋中的思考——看现代戏汇演有感第七辑 故乡情结故乡在梦里“到富春吃茶去”吴南愚其人其事微雕探源扬州评话和听站书诗人与琼花汉墓中的经典——“黄肠题凑”剪纸艺人张永寿绿杨城郭话玉雕漆器艺术之“流”扬州漆器的“三绝”——点螺、楠木雕和漆砂砚小巷深处有“九怪”第八辑 东鳞西爪难以忘怀的岁月(一)与广播结缘(二)扬州有了广播站(三)广播站的节目多起来了(四)勤俭办广播的几件小事(五)扬州台的恢复科学的知己——记黄宗英西藏之行高原上竖起了小木屋从翻译家到“咬家”——漫话老学长姚以恩文联深化改革之我见上海文艺界的“助产士”——记文化发展基金会公益性的社会工程——上海青少年音乐普及活动玉——中华文明的奠基石一目三美——谈古玉欣赏后记

《月朗星稀》章节摘录[E]

在讨论题材规划时,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的徐桑楚同志,经常用“火车头”来形容当年重点片中的重点,他总是选用最好的导演并配备优秀的摄影、录音、美术等主要创作部门的创作人员参加重点片的工作,因而这些影片往往在影坛的角逐中获得优胜,从而在全国广大观众心目中树立起“上影出品”这样一个品牌。
他说:列车全靠火车头来带,把全厂投产的剧目比作一列火车,“火车头”是创作生产中的重中之重,把它抓好了,就能带动全厂创作生产的全面开动。与他这个指导思想相对应的,还有这样的话:“要拍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也要拍叫座但不叫好的,还要拍一点叫好不叫座的——可以适应一部分观众的需要和评论界的关注,但、绝不去拍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的。”正是在他直接领导下,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上影厂,几乎每年都有好评如潮的影片诞生,有些影片在角逐“百花”与“金鸡”奖中获得奖项。打开他在上影厂当政时的会计报表,你还能发现每年都有影片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有些影片的收益比全国平均收益高得多。
记得1982年的夏秋之交,桑楚向党委提出要将话剧《高山下的花环》改编成电影的设想。当时,全国已有5个话剧团上演了这台话剧,除了有一部电视剧已经播放外,还有几家电视台准备将话剧改编为电视剧。在这种情况下投产这部影片,而且要以较高的成本摄制这部影片,其结果难以预料。因此,全厂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不是明智之举,还有人很不礼貌地说“桑楚这下豁边了”!但桑楚是个该下手时就下手的人,一旦作了充分估量,他会毫不动摇地走向自己订下的目标。
桑楚同志力陈摄制这部影片的理由,他认为这部大力讴歌革命英雄主义的作品,将激发全国人民的豪情壮志,只要措施得当,有把握获得成功。
他从北京请来作家李凖,桑楚经常向人们提起李凖在《牧马人》剧本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对白,他认为有李凖参与加工,加上原作者李存葆的通力合作,一定会创作出与舞台戏、电视片大不一样的本子来。于是,他带着导演谢晋、文学副厂长王林谷及两位作者远赴浙江搞本子去了。后来,他曾对我说过,李辈这个人呀,他写出的台词真是掷地有声,有他来参加,我是有很大把握的。果然,影片在1984年发行以后,成为全国拷贝发行量最多的影片,也是当年全厂乃至全国经济收益最高的影片。过了一年,我去新加坡访问时,专门发行大陆影片的中侨集团董事长林日顺对我说:“《高山下的花环》上映,连演一个月以上,场场客满,有些人看了两次、三次,很多人在观看时热泪盈眶。有些过去对自卫反击战不理解的人也转变了看法。”所以说,影片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月朗星稀》编辑推荐[E]

有人说:电影是一个银色的大海。然而,怎样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呢?《月朗星稀》收录了记载着电影人陈清泉圆梦之旅的七十多篇文章,共分良师益友、“牛棚”知交、怀念故人、文学园丁、文化之旅、影剧小议、故乡情结以及东鳞西爪八个部分。《月朗星稀》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向读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上海的影坛往事以及作者的圆梦之旅。


  • 暂无相关文章